化妝品安全之爭不斷 專家建議盡量減少使用
日前,英國科學家本斯指出由于每天使用化妝品,歐洲女性每年平均吸收約2.3千克化學物質。巧合的是,《化妝品》雜志也在隨后公布了一項與之相似的研究結論,該雜志認為,歐洲女性每年通過化妝品“吃到”的化學物質平均達1.98千克。郭德綱相聲中的著名包袱“四斤粉”,終于成了現實。
現在的問題是,組成這“四斤粉”的大都是化學合成物,其中的相當部分物質被認為對人體有益,而另一些則屬性尚不明確,還有少量物質被認為必須將用量控制在臨界點以下??茖W家將為我們逐漸揭開美麗背后的秘密。
理查德·本斯(Richard Bens)是一名生物化學家,他將自己的研究定在了時髦之物———化妝品上。3年的研究工作中,本斯將眼光盯在了各類化妝品及日常清潔用品中化學成分的分析上。
研究結果發現,歐洲女性每年將平均吸收約2.3千克化學物質。與此同時,《化妝品》雜志也于近日公布一項與之相似的研究結論,該雜志認為,歐洲女性每年從化妝品中吸收的化學物質平均達1.98千克。
本斯表示,女性在使用化妝品時,化學物質經皮膚進入體內,就會被人體吸收,相比之下,直接食用這些化學物質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小,“如果口紅被直接吃掉,其中的化學成分會被唾液和胃液中的酶分解。但抹在嘴上以后,化學物質就會透過皮膚被吸收,直接進入血液。”此外,本斯還指出,某些癌癥的出現可能與某類化妝品的大量使用有關,一些化妝品還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甚至加速老化。
對于這樣的結論,研究人員并不感到意外。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徐寶財教授指出,化妝品中的物質肯定是被吸收了的。這與化妝品本身所要起保濕、抗衰老等功能有關。然而,徐寶財對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還是表示了不同意見。“2.3千克。這個量有點多,畢竟我們平常使用的化妝品,都是以毫克為單位的。”
事實上,一種化妝品到底是否安全,不能僅根據化妝品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含量多少來決定,還要參考其與人體接觸的水平。也就是說,使用者使用的頻率、每次使用的量、持續使用的時間等,都是決定其是否安全的參考數據。
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聰芬也指出化妝品中也有起功效作用的。這就需要加入功效成分,使其滲透進皮膚。這樣皮膚肯定是吸收了一些東西。皮膚也是一個生物體,也需要代謝,也需要活動。水是皮膚表皮角質層重要的塑性物質之一。角質層中水分含量約10%-15%。為了維持這一比值的相對恒定,主要依靠皮膚角質層中存在的自然潤澤因子(NMF),包括尿素、有機酸、氨基酸等成分的作用。“自然潤澤因子能夠維持住角質層內水分恒定,由此在保濕化妝品中便需要加入這種能起到自然潤澤因子作用的成分。我們知道,皮膚吸收了這些成分。”
為了驗證皮膚是否吸收了化妝品的功效成分,研究人員通常會做一個試驗。試驗中,研究人員會在化妝品中添加熒光標記,然后涂抹在被測試者的皮膚上,再通過儀器進行探測,就可以得知這種熒光標記進入了皮膚的哪一層。不過,盡管有試驗能證明皮膚吸收到了化妝品中的化學成分,然而對于究竟吸收了多少,中國的研究人員卻還是無法給出答案。
問題1 不“美麗”的重金屬
化妝品的歷史與天然動植物資源不可分。這也就是化妝品的第一代。彼時的人們會知道用天然的動植物油脂對皮膚做單純的物理防護。據說,古埃及人4000多年前就已在宗教儀式上、皇朝貴族個人的護膚和美容上使用了動植物油脂、礦物油和植物花朵。
然而,化妝不會僅僅是件自然天成的事。即使在人類還無法正確了解化學物質時,化妝品便已經與這些化學物質為伍了。至遲到商代,古代中國人就發現了鉛的化合物有增白的效果。于是,“鉛華”成為古代化妝品的重要部分,并成為化妝的代名詞。
不過,作為一種重金屬,鉛對人體的損害也很快就顯現出來。到唐代,中國人發現了“鉛華”的副作用。由于長期使用鉛粉化妝,造成婦女鉛中毒,臉色發黑。于是,米粉的地位得到提高,花式和品種有了發展。
在西方,情況也是如此。鉛的氧化物具有一定遮蓋作用,因此被大量使用到化妝品中。到今天,在一些化妝品中還可以找到微量的鉛。“這主要還是因為鉛的美白效果非常明顯。”
事實上,除了鉛還有汞、砷等重金屬,都能增強化妝品的祛斑及美白效果。比如,汞化合物就可以抑止黑色素的形成。不過,重金屬雖然是美麗的“天使”,同時也是美麗的“惡魔”。
研究人員早已知道,如果化妝品中汞、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準將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比如汞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使人出現記憶力衰退、失眠等癥狀。而鉛則會導致神經衰弱加重,影響消化系統。砷能引起皮膚色素沉著,也會引起神經系統病變。
衛生部2002年出臺了《化妝品衛生規范》,規定了化妝品中砷、汞、鉛的限量分別為10mg/kg、1mg/ kg、40mg/kg。不過,化妝品重金屬含量超標的事件還是時有發生。中國日用化學工業研究院工程師羅毅指出,對化妝品產品的監測可能會忽略原料中所含重金屬的成分,因此其中的含量往往不會計算在內。由此,也便引發了一些重金屬超標的情況。當然,一些美容廠家為了追求美容效果,刻意加大鉛、汞等重金屬含量的事情還是存在。
問題2 防腐劑引發癌癥?
本斯在研究中指出,在個人清潔用品中大量使用的對羥基苯甲酸脂可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傷害。對羥基苯甲酸脂主要在肥皂、香波、除體臭劑和嬰兒洗液等產品中用作防腐劑。
而之所以要添加對羥基苯甲酸脂是由于化妝品的特性決定的?;瘖y品中富含各種有效成分,不過這些有效成分卻也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環境,化妝品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難免會有微生物的侵入。由此,化妝品中如不加入某種有抑菌作用的物質會極易腐敗變質,對使用者的健康構成威脅。
在對化學物質的分析中,科學研究人員發現許多化學物質具有抗菌效果,但可用于化妝品的并不多,最常見的是對羥基苯甲酸酯類。
就是這種對羥基苯甲酸酯類被本斯列入了化妝品“毒素”行列中。本斯指出,目前科學研究人員已經對“對羥基苯甲酸酯”是否會引發癌癥發生了爭議,盡管沒能找到相關的證據,然而研究人員卻已經在乳腺癌的腫瘤細胞樣本中找到了這種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的化學成分。
在本斯研究的化妝品“毒素”陣營中,還有一種名叫“十二烷基硫酸鈉”的化學成分,可能對人體皮膚造成刺激。羅毅指出,這種化學成分主要用于制造泡沫,存在于香皂、洗發水、剃須膏等產品中。
不過,對于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是毒素的認識,中國研究人員卻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見。羅毅指出,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在清潔用品中使用,往往都有量的規定。“在限量范圍內使用,并不會引起毒害作用。”她指出,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的防腐作用并不會因為用量的增加而增強,所以在化妝及清潔用品中不會有超量的情況出現。
何聰芬也對“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會引發癌癥”的判斷表示懷疑?;瘖y品中的防腐劑,用量本身就極少,能被皮膚吸收的就更少了。“有人在乳腺癌的腫瘤細胞樣本中找到了這種對羥基苯甲酸酯類的化學成分。不過,這種化學成分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是怎樣被人吸收的,這都是問題。在這些問題未能說清之前,很難就判斷說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是有害的。”
問題3 特殊功效成分標準待定
在塑造美麗神話時,保濕、美白、防曬、祛痘和抗衰老等特殊功效成分是最有號召力的。究竟是哪些元素能使化妝品發揮這樣的功效呢?何聰芬指出,元素的增加往往是根據生命細胞活動的規律來定的。
一般而言,美白類化妝品一般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質,因為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的關鍵酶,其活性程度對色素的沉積起主要作用,所以,茶多酚、金銀花提取物和葡萄籽提取物等均可達到效果。“酵素”的美麗神話也是一個著名案例。日本科學家在參觀清酒釀造廠時偶然發現,釀酒的老婆婆皮膚好得驚人。受此啟發,科學家開始研究借助天然酵母,提取出高檔化妝品的功效成分。何聰芬指出,這種酵素能夠分解皮膚中的黑色素,由此美白效果很好。
防曬類化妝品中則加入了防曬劑。而防曬劑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化學性紫外線吸收劑,另一類是物理性紫外線屏蔽劑,它們都是利用減小紫外線對皮膚的直接照射達到防曬效果。一般用于防曬功效的添加劑有二苯酮類、鄰氨基苯甲酸酯類、滑石粉和陶土粉等。除了化學制劑,還有一些從蘆薈等植物中獲得的天然提取物。
抗衰老類功效添加劑也是根據對皮膚的作用機理來添加。“皮膚中黑色素是怎樣產生的,這早已在科學界引起了關注。”何聰芬指出當生命科學揭示了人類變黑與自由基的關系時,如何抑制清除導致皮膚老化的因子也成為生物化學研究的重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就是清除導致皮膚老化的因子,它是一類廣泛存在于動植物體內的金屬蛋白酶,能清除皮膚表面的氧自由基,防止皮膚老化。
紛繁的功能性元素雖然頗有效果,不過在用量上依然還是有個界限。何聰芬指出,目前,國內相關主管部門正在制定化妝品中各種功效成分的標準。
問題4 雞尾酒效應
本斯的研究發現,被用來增加香水、彩妝和染發劑的香氣并發揮防腐作用的苯甲醇也被其認定可能會刺激皮膚。然而,化妝品最大的危險之處還不僅僅在這一點。“這只是些特定化學成分可能導致的后果,我們現在還不清楚多種化學物質配伍在一起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如果它們之間發生某種化學反應,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會更大。”本斯表示。本斯所說的化學物質配伍,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種物質的混合。
本斯覺得自己這個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因為現在還沒有試驗證據證明這一切,“我們必須認真審視那些抹到臉上的東西,而不應一味相信它們是安全的。”
不過,來自歐洲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香水工業協會(Colipa)的克里斯托夫·弗勞爾(Christopher Flower)博士并不認同本斯的看法。他指出:“根本沒必要擔心產品的安全問題。整個歐洲的化妝品生產企業都接受嚴格監管,每個企業都必須保證自己的產品是安全的。”而在本斯的研究成果公布后,英國化妝品協會的一位發言人也表示:“所謂的雞尾酒效應只是一個都市神話。我們確實知道,每種化學成分的作用都不一樣。不過,我們完全有能力預測將它們混合在一起時會造成怎樣的結果,在考慮產品的安全性時我們就已經評估了這一點。”
對此,羅毅表示化妝品的安全監管肯定是必須的。然而對于這種未知效果的擔憂可能并不只限于對多種化學成分的配伍。事實上,研究界目前對化妝品中有明顯副作用的已經了然于心,由此重金屬的量必須得到嚴格限制。“不過,有些化妝品、洗滌用品的成分是可以造成深層次影響的。”然而在這方面,科學界還只能給出一個未知數。
結論 還是少用些吧
只是,盡管化妝品安全之爭不斷發生,美麗神話還是要繼續的,那么,我們能否將危害降至最低呢?
國際土壤學會(ISSS)發言人克利奧·特頓(Cleo Triton)有個直截了當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減少化妝品使用量:“有些女士一天使用的化妝品超過20種,因此接觸到大量化學物質。其實,她們在化妝時應先想想———是不是一定要涂睫毛膏呢?”
不過,在何聰芬看來,對于一些特殊職業,為了皮膚健康,他們該做的不是減少化妝品的使用,而是增加———增加特殊化妝品的使用。
游泳隊員就是這樣一種職業。他們常年在游泳池中。然而游泳池的水是循環用水,極易受到游泳者本身的污染,同時,為了消毒游泳池水必須使用大量消毒劑,使得游泳池的水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由此在化妝品中便需要采用專業成膜技術,在皮膚與水之間形成一層透氣的保護膜,從而隔離泳池水中化學物質(強氧化性消毒劑)、微生物和污垢等有害物質,從而避免對皮膚的刺激與侵害。
- 鏈接
化妝品簡史
公元前3500年在埃及古墓中就發現了化妝品,那時,埃及婦女把泥涂在頭上做發型,臉頰上敷胭脂,眉毛和眼角上綠色。
古希臘人用煙黑涂描眼睫毛,然后涂上黃白色的天然橡膠漿,以美化睫毛。婦女們還從指甲花里萃取紅色染料,涂抹嘴唇和兩頰。到了公元前460年至公元前146年間,希臘文化達到巔峰,人們大量使用香水和化妝品,同時還發明了保養皮膚與指甲的絕佳方法。
在中國,殷商時期已開始燒制“鉛白”,這是最早的撲粉,絲綢之路把絲綢和香料從東方帶到歐洲,也把化妝品帶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著名暴君尼祿和妻子波佩亞就用鉛粉和白堊粉抹皮膚,使皮膚白皙,還在眼圈上涂眼圈墨,在面頰和嘴唇上涂胭脂。13世紀之前,波斯人、希臘和羅馬人從杏仁、橄欖和其他天然物中提煉油脂,涂抹身體。十字軍東征以后,歐洲人從中東帶回化妝品,面霜、油彩、染發劑、香水才逐漸流行起來。
中古時期的美容學與醫學在英國大學里是一門課程,并不分開教授,美容與醫學正式分離是在16世紀末期。
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宮廷的貴婦受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貴婦的影響,大量使用鉛白粉抹皮膚,赤褐石粉做胭脂,洋紅混合劑做唇膏。到17世紀化妝在社會各階層流行開來,同時期的中國,撲粉已廣為流行,而且傳到了日本。但鉛白是撲粉的主要成分,有毒,而用來制中口紅和胭脂的紅花,卻是安全的天然原料。直到20世紀以后,以合成方法制造具有自然效果的化妝品才成為一門科學。